当下,全球医药科技竞争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系统性能力突破。创新医药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025年4月7日,北京市医保局等九部门在2024版的基础上推出《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以下简称“新32条措施”)。这一政策体系覆盖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生产流通、临床使用、人工智能赋能、投融资等关键环节,彰显了北京市打造全球医药科技制高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决心,也为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推动全球创新医药发展提供了“北京方案”。下面从社会、经济、技术等维度,解读政策深意与创新价值。
一、社会维度: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回应民生关切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新32条措施”针对疾病谱变化、人口老龄化等挑战,通过加速创新药械研发、优化诊疗技术、降低医疗成本,构建“预防-诊疗-康复”一体化体系,精准覆盖“未满足需求”,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应对疾病谱变迁方面,针对慢性病、肿瘤、罕见病等重大疾病负担,通过开发阿尔茨海默症筛查试剂、无创血糖仪等技术实现精准诊疗突破。同时,扩充临时进口药品品类,实施临床急需进口绿色通道等措施实现罕见病保障升级。
在普惠医疗与智慧健康并进上,创新药械可及性得到提升。2025年支持医疗机构通过“双通道”药店实现“应开尽开”,鼓励商业保险将创新药目录纳入保障责任范围。AI赋能是“新32条措施”的又一大特色,2025年北京市将开发AI辅助诊断、随访等不少于10个场景应用,并建成不少于5个基于器官的高质量数据集。
此外,政策关注特殊群体,将儿童、老年人等群体需求纳入技术攻关重点,通过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保等举措,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彰显社会公平。
二、经济维度: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医药健康产业兼具民生属性和经济价值,具有高附加值、强溢出效应和长周期特征,其发展依赖全链条资源整合。“新32条措施”通过全链条支持政策,降低研发风险、缩短商业化周期,吸引资本与人才集聚,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规模生产-市场回报”的良性循环,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全链条降本增效上,“新32条措施”以“效率革命”贯穿产业链。一是临床试验提速,将启动用时压缩至20周以内,伦理审查互认率提高至90%。二是审评审批突破,创新药临床试验审批时限压减至30个工作日并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医疗器械,无源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检验时限平均缩减至60个工作日,有源医疗器械检验时限平均缩减至90个工作日。三是生产流通优化,推动医药制造数智化转型,打造10家以上智能工厂,并支持境外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境分段生产。
北京市还构建百亿级资本生态圈,设立500亿元规模医药健康产业基金,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推动创新成果商业化落地方面,通过DRG除外支付、创新药械优先挂网等政策,稳定企业市场预期,助力创新成果转化。2025年将探索医保基金向企业直接结算、预付,加速资金回笼。
三、技术维度:打造医药科技制高点
生物医药是21世纪全球科技发展的热点领域之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新32条措施”旨在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从生产流通到临床应用各环节堵点,加速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在基因编辑、细胞治疗、AI制药等前沿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在聚焦前沿领域,措施明确提出在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3D打印生物材料等国际前沿领域布局,推动国家级监管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建设。2025年,北京市将推动全国首个疫苗检验中心投入使用,进一步推进脑卒中样本库、自然人群队列样本库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北京着力打造国际医药创新枢纽,通过高质量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和持续提升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产业发展能级,对标全球先进管理和标准体系,推动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吸引跨国药企研发中心落地。2025年将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依托中关村论坛、服贸会等平台,提升中国医药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在完善全球供应链体系方面,“新32条措施”支持核酸药物、小分子药物合同研发生产平台建设,并通过优化药品进口通关流程、探索跨境分段生产,构建安全高效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四、结语
北京创新医药政策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其全链条协同模式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首都经验”。在保障民生需求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双重目标下,“新32条措施”实施将推动我国在全球医药科技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江滨
主办:北京市医疗保障局 承办: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244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94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072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