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市人员流动日益频繁,跨省异地就医已成为众多家庭的“刚需”。来自河北的张先生,同在京工作的儿女一起住在通州区。因冠心病需定期复查开药,过去他每次都要先垫付全部医疗费,再抱着厚厚一叠单据回老家报销。而如今,他在北京的医院直接刷医保卡,就能实时结算,药费当场报销,再也不用为看病报销发愁了。
张先生的经历,是北京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惠民利民的一个缩影。自2017年启动以来,北京市坚决贯彻国家医保局部署,坚持“急用先行、分步推进”,逐步将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乃至药店购药纳入直接结算范围,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从住院到药店,结算范围持续扩大
今天便捷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背后,是医保等部门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工作。2017年,北京率先实现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2020年,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启动;2021年,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门诊慢特病治疗费用纳入跨省结算;2022年,定点药店购药也可直接刷卡结算;2024年,增加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5种门诊慢特病治疗费用纳入跨省直接结算范围,跨省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病种数增至10种。
随着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范围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的扩大,异地直接结算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参保群众享受到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便利。
“就医地管理”+“智能监管”,基金安全有保障
2024年数据显示,异地参保人员来京就医的人次和费用均高于北京参保人员外出就医,反映出北京作为优质医疗资源集聚地的辐射效应。北京参保人员外出就医,则超过半数选择前往河北、天津两地,长三角、东北地区也是重要流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异地患者来京就医高度集中于三级医院,显示出北京在疑难重症诊疗方面的强大吸引力。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是参保人的切实需求,不仅要“便捷”,更要“安全”。北京严格执行国家“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就医地管理”的要求,将异地就医人员纳入本地统一管理,实施同质化服务、智能化审核。
同时,北京市医保局通过将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纳入本地智能监控系统,开展日常检查、专项督查和飞行检查,实现对异地就医基金使用的全程监管,确保医保基金安全、高效、合理使用。
民心工程服务群众,助推医药产业发展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
如今,“跨省看病,直接结算”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就医日常。来自山东的李女士长期在北京帮女儿带孩子,过去最怕生病,“一看病就垫钱,报销周期长、手续多”。自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开通后,她常去的医院都能直接刷卡,“就像在家门口看病一样方便”。
对于众多随迁老人、外来务工人员、异地安置退休人员等群体而言,直接结算极大减轻了垫资压力和报销负担,真正实现了“在哪看病、在哪报销”,让医保带给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异地就医结算的便利,也进一步增强了北京医疗资源的服务效能,推动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不少河北、天津的患者选择来京就医,同时也带动了区域间医疗技术、药品流通、医保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直接结算机制为北京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重要支撑。
未来,北京还将持续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优化服务体验,强化基金监管,让更多跨省就医人员享受到更方便、更实惠、更安心的医保服务。
主办:北京市医疗保障局 承办: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244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94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07290号-1